综合协同办公平台后台管理 |邮箱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物院曙光视点
院庆60周年|中物院人的风骨(二)识见
信息来源:九所作者: 吴明静发布日期: 2018-07-23浏览次数:9357次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分享到:

60年前,一群热血忠勇之士,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九所(中物院前身)。几代人历经沧桑,核武器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开荒到成绩斐然,其中的艰辛与磨难,世人皆叹。

在这片前辈们取得伟大成就、凝聚产生“两弹”精神的土壤里,究竟有没有一种独特的因素,深藏其中?

要有,那就是中物院人的风骨。

这风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无数个怀着科学救国理想、扬名海外却毅然回归的前辈们树立起来的,是从“中国人不必弱于外国人”、白手起家的信念中生发出来的,是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搏人生中精炼出来的。

一代又一代中物院人,在60年的时光隧道中,小心呵护和培育着前辈的五样遗存。

一是爱国。爱祖国,就有理想,牺牲名利默默奉献。

二是信心。有信心,就有勇气,艰苦奋斗开创事业。

三是信念。有信念,就有方向,面对目标勇往直前。

四是信任。有信任,就有协作,大力协同披荆斩棘。

五是尊重。有尊重,就有民主,启迪创新成就未来。

因为有这独特的风骨,我们才得以确立这样的价值理念: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一代中物院人志存高远,视野更加开阔。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物院的事业继往开来,前景更加辉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作出了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为了强有力地领导我国尖端武器的研制,组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部门:中央专委。周恩来总理亲任主任,成员均来自国家和中央各部门的高层领导,有贺龙(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李富春(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先念(副总理兼国家财政部长)、薄一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陆定一(副总理兼中宣部部长)、聂荣臻(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罗瑞卿(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赵尔陆(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国防工委副主任兼国家经委副主任)、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王鹤寿(冶金工业部部长)、刘杰(核工业部部长)、孙志远(航空工业部部长)、段君毅(机械工业部部长)、高扬(化学工业部部长)等15位,所以中央专委的全称始为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后来随着工作的发展改称中央专门委员会,中央专委成为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成功组织和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导弹等尖端武器的突破与发展,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零时就是由周总理确定的。由于极为保密的工作性质和内容,长期以来,外界对此机构的活动并不知晓。

《孙子兵法》有:“将者,智、仁、敬、信、勇、严也。”周光召对这六个字在科技教育中的解释是:智,智以择向;仁,仁以服众;敬,敬以招贤;信,言以必信;勇,勇以夺魁;严,严以律已。

HHP理论的发明者之一海勒特曾回忆说:“同事中最受热爱的一个人是中国人彭桓武,不懈的努力加上非凡的天赋,使他成为同事中最有价值的一个。”

上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玻尔访华时,于敏参与接待,担任翻译,他时常提出一些学术问题与A·玻尔讨论。A·玻尔高度评价于敏的工作,称赞他是“出类拔萃的人”。

上世纪50年代,以著名核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留下深刻印象,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于敏对此颇有感触,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个“土”字对搞科研是个缺点,年轻时最好能走出国门去广开眼界,可惜自己没有这个机会。他曾对《南方周末》的记者说:“当然要留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再给国家做点事,但不要等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傅樱回忆: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自己情绪低落郁闷,尽管努力克制,还是被邓稼先看了出来。一天晚上加班后,老邓特地和她一路步行回宿舍,边走边聊,谆谆开导。老邓说:“人应该怎样活着?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追求什么?认准自己的前进方向,努力去奋斗,不要因为一些次要的东西,影响了大方向,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目标,毫不动摇,坚持不懈,你才不会浪费人生。”他的这些教导成为傅樱“生活中极为珍贵的座右铭”。

杨振宁盛赞中国选择邓稼先领导原子弹研制是一个英明的决策。他说:“所以我也很佩服钱三强先生,推荐邓稼先这个人去做原子弹的工作。……邓稼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不过,我想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他诚恳的态度,跟他的不懈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的赤诚的要贡献他的一切的这个观念。……他受命于中国政府要造原子弹、氢弹这件事情,……我可以想象到,他就是全力以赴。而且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我想是很少人能够做到的,就是他能够使手底下的人,百分之百地相信,邓稼先是为着公而不是为着他自己的。”

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给许鹿希发来长篇唁电: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您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钱学森评价郭永怀:“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热的斗争,是冷和热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的崇高品德就在这里。”

上世纪50年代末援华的苏联专家中,最后一位担任九局顾问的列杰涅夫,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人们说的“哑巴和尚”就是他。朱建士后来解释,说这个专家能力很强,为我们多少做过一些事,介绍过一些情况,“列杰涅夫回国后担任了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他的很多同事后来我都碰到过,他们对他都很尊重,他们说列杰涅夫对中国的印象很好,尽说中国人的好话。当年在华受本国纪律约束,不能多说话也不能怨他。”

朱建士说:搞武器就象在悬崖上摸索,找得到的路是那么窄。能指出在多窄的路之外就是悬崖,也是相当重要的信息,对今后的工作一样极有帮助。我们失败的数据是比较少的,一方面当然体现了我们的水平,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对提升我们的设计思想是有一定障碍的。

银河·596 2015年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双流区银河路596号 邮编:610200 [蜀ICP备1300858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