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协同办公平台后台管理 |邮箱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物院曙光视点
院庆60周年|中物院人的风骨(一)器度
信息来源:九所作者: 吴明静发布日期: 2018-07-23浏览次数:9514次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分享到:

60年前,一群热血忠勇之士,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九所(中物院前身)。几代人历经沧桑,核武器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开荒到成绩斐然,其中的艰辛与磨难,世人皆叹。

在这片前辈们取得伟大成就、凝聚产生“两弹”精神的土壤里,究竟有没有一种独特的因素,深藏其中?

要有,那就是中物院人的风骨。

这风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无数个怀着科学救国理想、扬名海外却毅然回归的前辈们树立起来的,是从“中国人不必弱于外国人”、白手起家的信念中生发出来的,是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搏人生中精炼出来的。

一代又一代中物院人,在60年的时光隧道中,小心呵护和培育着前辈的五样遗存。

一是爱国。爱祖国,就有理想,牺牲名利默默奉献。

二是信心。有信心,就有勇气,艰苦奋斗开创事业。

三是信念。有信念,就有方向,面对目标勇往直前。

四是信任。有信任,就有协作,大力协同披荆斩棘。

五是尊重。有尊重,就有民主,启迪创新成就未来。

因为有这独特的风骨,我们才得以确立这样的价值理念: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一代中物院人志存高远,视野更加开阔。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物院的事业继往开来,前景更加辉煌。

1982年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彭桓武先生当之无愧为第一作者。当研究所拿到奖章后要送给彭先生,彭先生却以集体功劳之故坚辞不要,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条幅勉励诸同志。后题词与奖章并归研究所。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李觉部长来所传达党中央的鼓励和嘉奖。当他讲到他代表大家谢绝了中央发给每位科研人员一百元资金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年更重视精神鼓励,有了祖国人民的认可就足够了。

1977年8月31日晚,张爱萍副总参谋长赋诗《无险不可攀——读叶帅〈攻关〉原韵奉和》。诗云:“合金钢不坚,中子弹何难。群英攻科技,敢破世上关。”

张开善回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零时到来之前,在核试验场的所有人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朱光亚等却有些与众不同的表情,他们谈笑风生,非常沉稳,让人觉得他们是成竹在胸,预感到胜利在望。

彭桓武先生淡泊名利,曾先后辞去理论物理学科组组长,他把这些重要位置一个一个让给年轻同志,最后,又辞去了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

1958年核武器发展计划在应急形势下上马。刘西尧副部长比喻理论部好比“龙头三次方”,而原子弹、氢弹的快速突破历程,也证实了这样的说法。但当时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十分严肃地告诫大家:核武器事业是全国一盘棋,我们决不能以龙头自居。

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在青海时,于敏被强迫参加“XXX学习班”,军管组的某些头头对他被施加很大的压力,要他对理论方案作出他们需要的技术结论。但是于敏坚持实事求是,以精辟的分析,雄辩地证明了理论方案没有问题。于是批判矛头马上转向了他。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于敏始终坚持讲真话,一次,气愤至极的他终于按捺不住,一改平日温和文雅的风度,拍案而起,厉声表态自己决不会违背科学规律随声附和。

于敏欣赏林则徐的联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之为座右铭。客厅里的条幅书写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他评价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奋斗终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道德楷模,最可贵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次,一位记者把他比做诸葛亮式的人物,他说:“我比诸葛亮差远了,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只是萤火虫,怎能与皓月争辉!”

陈能宽先生自2011年起卧病多日,缓慢但持续发展的疾病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老人已经无法与人交谈。但是,在医生、亲友和同事面前,他依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坚定与执着。2011年,在他病情还不算太严重的时候,小儿子陈子浩为他念诗,他最爱听毛主席诗词,每当听到《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老人就会捏紧右拳锤击自己的胸口,轻声地说:“我们,我们!”到后来,他已不能说话应答,但是每当听到年轻时喜爱的那些慷慨激越的诗句,眼神中依旧会闪现无与伦比的神采。

银河·596 2015年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双流区银河路596号 邮编:610200 [蜀ICP备13008580号-2]